浩萱电子商务

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内部控制实施项目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内部控制实施项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2. 内部控制五要素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

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内部控制实施项目-图1

1、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这就是内部牵制。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定义了内部控制:“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此后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又经过了多次修改。

3、会计控制管理控制阶段 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内部控制实施项目-图2

4、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0.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文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取代原有的“内部控制”。

5、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1992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了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6、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

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内部控制实施项目-图3

内部控制五要素的重要性?

1、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内控制度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的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一些单位没有完善、有效的内控制度,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科学、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是保证及时为单位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会计信息的基础。

2、依法理财的关键

为促进单位会计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强化内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法》是深化会计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而且,会计内控制度能够保证国家对各单位的宏观控制。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财经纪律及法规都要求各单位通过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落实,各单位通过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现自我约束。

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内部控制实施项目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