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军品配套项目来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太平天国的武器从哪来?
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太平天国打通了自己占据的根据地到上海的通道,这就有了外购军火的便利条件。

1860年太平军从上海的外国洋行购进步枪3000多支、火药4吨多、子弹18000余发。
1861年占领宁波后,太平军从私卖军火的英法官兵手中买到不少武器。1862年4月,上海的各国洋行又卖给太平军790多门不同口径的火炮和5吨弹药。
因为太平军依赖这些洋枪洋炮打仗,并且军火又属于清军严查的违禁物资,所以洋行军火价格高得离谱。

答:太平天國的武器是靠自己锻造和缴获淸军的,在金田起义开始,洪秀全筹集一批武器,用水路秘密运到起义所在地,诈称是天帝赐给的武器,鼓舞了斗志,起义声势越来越浩大。
主要是太平天国与外商的军火交易而获得武器。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因为靠近上海与外国人接触日益增多,见识到了精良先进的西洋武器,太平天国领导层急于想拥有这些武器。但是西方列强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是宣布所谓“中立”政策。禁止与太平天国除鸦片以外的所有贸易。

随着战事的扩大,对军火的大量需求和巨额利润的诱惑,让许多外商冒险与太平军进行贸易,所以太平天国与外商的军火交易不但禁而不绝,还日渐活跃起来。在太平天国的对外贸易中,输出商品以棉花、生丝、茶叶为大宗,输入商品则以军火、粮食为大宗。
太平天国开始时使用的武器基本上是从清军手里缴获的,比如鸟铳和抬枪。后来占领江南,通过欧美走私商进口了不少近代枪支,有稍微落后的燧发枪,也有当时比较先进的火帽击发枪。此后,太平天国自己也仿制了一部分。
双拥双清单指的是什么?
双拥一般指的是双拥工作,是指地方开展拥军优属、军队开展拥政爱民活动的统称。
贵州省双拥办下发《关于积极开展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工作的通知》对贵州省双拥系统开展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通知指出,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工作,是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开展新时代双拥工作、有力促进军政军民团结的有力抓手。军队系统,要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协助地方做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以及利用部队优势协助地方需要部队支持重点事项的解决。地方各级,要聚焦备战打战,帮助解决部队建设和遂行任务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帮助解决官兵实际问题,特别是要重点突出官兵转业安置、家属随军就业、子女教育优待等“后路、后院、后代”问题。
双拥双清单指的是军队和地方政府“双拥”(军民融合)和“双清”(清理整顿)的工作清单。
这个清单包括双拥优抚、双拥服务、双清整顿等多个方面,旨在加强军民融合、优化军地关系、推进综合整治。
这个清单对于军民共建共享,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双拥双清单指的是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两方面的具体任务清单。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多年的优良传统,所以军地双方都有各自的工作任务。
双拥工作“两份清单”是指拥军优属“需求清单”和拥政爱民“资源清单”,前者是由驻奉部队提出年度需要地方支助的项目,后者是由部队阐明可服务地方的资源。
奉贤区以问题为导向,确立拥军优属“需求清单”。聚焦强军备战,提升部队战斗力,围绕部队“前方、前线、前沿”,紧盯官兵“急需、急盼、急用”。一方面,区里在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过程中,探索建立平时服务与战时支前军地协调机制,优先保证军事用地,优先修建国防道路,协助完善战备、医疗等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优势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另一方面,区里积极协调解决好部队官兵面临的现实困难。拓宽“后路”,即退役军人的再就业问题。巩固“后院”,如军属随调随迁、安置就业、创业扶持等工作。扶持“后代”,政府、社会和学校更多关心军人子女教育,落实好现有优待政策,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就近入学、随父母调动转学等方面提供支持,对边远艰苦地区的军人子女给予特殊照顾。
驻奉部队用菜单式服务,确立拥政爱民“资源清单”。由驻奉部队提供年度可服务地方的菜单,这方面主要有开展国防教育,提供运输和人员保障,提供地方培训场所,开展军训,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安保执勤,参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等“资源清单”。
这“两份清单”既摸清需求,便于精准对接,在提供服务资源的同时,体现出军民融合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两份清单”的做法改变了以往供给与需求对接不精准的局面,厘清工作思路,让新时代双拥工作呈现出常态化、机制化、需求化、项目化、融合化的特点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军品配套项目来源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